第225章 远东局势
第225章 远东局势 (第1/2页)德国人能够说服清政府一改此前态度,开始全力清剿义和团,让各国感到十分惊讶,同时也认识到,虽然德国在清国的利益不是最大的,但是对清国的影响力却十分巨大,各国不得不开始重视德国在清国问题上的意见。
德国人自然不会透露自己搀和进了清国皇帝更替这种惊天阴谋中去,只是表示因为德国和清国军队联系紧密,自己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清国人给了个面子而已。
既然清国愿意全力绞杀义和团运动,那么各国也就没有理由再去开战了,欧美列强在清国事务上基本目标还是一致的,主要还是希望能扩大贸易,降低关税,将清国的巨大市场和人口转变为商业利润,所以能不打最好还是不要打。
除了俄国人对此感到极为不满外,其他各国还是皆大欢喜的。
紧接着清国传来消息更让各国欣喜,载漪向慈禧进言,成各国此前逆了老佛爷您的懿旨完全是因为担心我大清的政策不再对各国友好所致,如果老佛爷您能向各国公使明示,我大清的政策不会变,贸易上的恩典不会变,各国公使必定不会再惹老佛爷不高兴了。
慈禧听从载漪的建议,召集各国公使,安抚各国不必担心,维新变法中各国所关心的一些政策将不会改变,并且将大力推行。其实慈禧在变法失败后也并没有全部取消维新中的政策,只不过是取消了两条反对声最大的政策。
一条是取消旗人由政府供养的特权,令其自谋生计。另一条是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取士,改试策论。
前一条等于断了如今已经成了废物群体的满族人的生路,自然遭到全体上上下下的反对,另一条则断了那些毕生所学唯有八股的读书人的做官之路,同样也遭到了全体读书人的反对。
这两条政策本来就是那些维新派脑子不清楚搞出来的,满族统治阶级和全体读书人都反对,你维新变法还想搞得下去?如此大事不从长计议。居然想一刀切,真是老寿星吃砒霜——嫌命长了。
慈禧取消了这两条政策,但是对维新中的编练新军,开办学堂。引进西学等等政策并未全盘否定,因此现在向各国承诺新政继续实行下去也是顺理成章的。
随后还命载漪总领总理衙门,与各国商讨合作事宜。载漪上任之后,也十分“慷慨”的开出了让各国心动的“价码”,原本一直推三阻四的内地勘探开采矿物的权力向各国开放。并且外国开设工厂不在局限于通商口岸,经过朝廷批准同样允许在其他地区开设。
如此一来各国反对声立刻销声匿迹。慈禧太后见此机会再次提出让光绪退位,德国率先响应,表示对此事的支持,各国随即也表示赞同。
虽然清朝内部亦有众多反对的声音,这些反对势力实力也丝毫不弱,不过此时渤海湾内德国远东舰队、英国中国舰队、俄国太平洋舰队、法国远东舰队齐聚一堂。
在海靖的联协下,各国公使纷纷表示,清国内政各国不便干预,但是各国不愿看到清国政局发生震荡。任何导致出现政局不稳的情况各国都不会坐视不理。
海靖甚至暗示清政府,如若清国发生变动,德国愿意从菲律宾抽调军队协助清朝政府稳定局势,这已经算是对慈禧太后最直接的支持了。
而此时英、法、俄、意、美5国虽然没有明确表态,但是如果德国人做出行动,此时在巴黎还坐在一张桌子上谈判的他们不可能没有什么表示,因此各国联手基本上几成定局。
在这种情况下清国反对势力就只有两个选择,一、老老实实的接受现实;二发动兵变,然后和各列强开战。
好歹这些人还没和慈禧一样胆子大到敢发出《对万国宣战诏书》,因此只能屈辱的接受这个现实。
于是光绪皇帝于1900年5月15日退位。大阿哥溥儁登基,改元保庆,即保庆皇帝,载漪终于心想事成。
作为对德国的答谢。德国获得了可以自由修建铁路,开采矿产的特权,德国此时在山东所拥有的权力更甚于历史上签订《中德胶澳租借条约》之后。德国还向清政府提出,菲律宾的建设需要大量人力,希望可以从菲律宾引进华工,由清政府进行排遣。此事也得到了载漪的应允。
不仅如此,载漪还向慈禧建议,新政之中亦有强军之策,加强水师、编练新军之重任不若皆交于友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