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大明不革命 > 第五章 大明的社会矛盾

第五章 大明的社会矛盾

第五章 大明的社会矛盾 (第1/2页)

朱简烜为皇帝父亲剖析美利坚战争重要性,是希望他能够意识到未来的可能存在的危机。
  
  然后在内政和外交上有所准备,规避和遏制可能出现的种种风险。
  
  而不是准备趁机在这场战争中获取利益。
  
  利用国际战争获利的思路本身是没问题的,朱简烜自己也是非常赞成这种做法的。
  
  但是动手之前也要看看自己的情况啊。
  
  在朱简烜看来,现在大明国内正酝酿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巨变。
  
  这个时候瞎折腾,不但可能海外的利益捞不着,还会把自己小命都给搭进去。
  
  朱简烜在翻阅官方历史记载和文献的同时,也在用前世的知识分析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
  
  还通过父亲安排给自己读书的仆人,指导自己读书写字的老师,以及父亲带给自己的各种文件,了解现在朝廷和民间的具体情况。
  
  朱简烜有现代成熟的社会矛盾分析方法,自认为比皇帝老爹更了解大明现在的情况。
  
  大明现在当然是不缺钱的。
  
  现在的明、清、顺三国之中,军队战斗力最强的也许不是大明,但是最富裕的毫无疑问是大明。
  
  大明的核心是江南地区,本来就是神洲最富裕的地方,在明末乱世之中也没有遭到严重破坏。
  
  崇祯在军事和科技上虽然毫无建树,但在商业上却是稍微有点作为的。
  
  可能为了他自己生活方便,也可能是单纯为了赚钱,他把一些现代社会人尽皆知的做法搬了出来。
  
  主动保持跟欧洲各国的交流,把东西厂变成了FBI和CIA,还纳了几个欧洲女人进宫。
  
  颁布了近代化的专利法,设立国家科学院和工程院,制定了工匠品级制度。
  
  这也许只是根据经验照猫画虎,但是却客观上提高了工匠地位,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他可能是嫌繁体字看着费劲,要求朝廷日常工作使用“标准汉字”,也就是前世俗称的简体字。
  
  也许是因为他表现的非常喜欢手工业,所以有官员把他用的简化字称为“工书”。
  
  还说古有隶书,化圆为方,今有工书,简便书写,都是文教盛事。
  
  他显然不喜欢四书五经,所以科举内容也改成了文艺、数学、博物三大类。
  
  他嫌弃原有的科举模式太复杂,八股文看着难受,就改成了类似高考和公考的模式。
  
  还推广了更加方便携带和书写的硬笔,官方文书可以用硬笔书写。
  
  他逐步放开了海禁,在所有港口设立海关收税,还允许欧洲商人直接来大明本土贸易。
  
  崇祯朝这些不成体系的改革,进一步推动了江南工商业的发展。
  
  配上产量更大的茶叶、丝绸、瓷器这些神洲特产,不断收割欧洲贵族在全世界掠夺的财富。
  
  全世界的白银都在哗哗的往大明流淌。
  
  这让现在只有半壁江山的大明,成为了全世界最为富裕的国家。
  
  而且还是拉开了其他国家和地区一大截的富裕。
  
  其中最富的是中央朝廷直辖地区。
  
  但是富裕不代表稳定。
  
  大明在南迁后大开历史的倒车,大规模恢复了最为传统的分封制度。
  
  这直接让大明内部变成了一盘散沙。
  
  崇祯皇帝和后世的皇帝,在局势稳定下来之后,可能也考虑过撤藩的方案。
  
  但是权力和土地分出去容易,想要收回来可就千难万难了。
  
  实质性的撤藩,基本上都要通过战争来实现,最起码会造成地方上的局势冲突。
  
  而当时天下三分,明、清、顺三国之间没有签订停战的盟约,三方都在警惕的寻找对方的漏洞。
  
  大明朝廷如果发动对内的统一战争,清国肯定会趁机南下进攻淮南地区。
  
  清国也明白,一旦大明整合了内部,他就有危险了。
  
  所以只要大明有削藩的倾向,他就会进攻兵,成败都无所谓。
  
  同时也会联络大明的地方封建贵族。
  
  大明内部的刚形成的封建贵族,也都反对朝廷大规模北伐,甚至会半公开的拖后腿。
  
  因为他们觉得,朝廷万一北伐成功,灭了清国,彻底没有了后顾之忧,多半要回过头来全面削藩了。
  
  也不允许朝廷与清廷正式媾和,为此有人主动制造边境冲突。
  
  因为他们同样觉得,朝廷与清国议和,暂时稳住了后方,就可能腾出部分力量,逐步削减藩国了。
  
  崇祯皇帝能力有限,精神上安于现状,后世皇帝威望不足,都无力改变局势。
  
  同时正统皇室仍然存在,皇帝直辖的土地仍然是最多最富的,中央朝廷也仍然是最强的势力。
  
  崇祯虽然摆烂,他的工商业改革虽然不成体系,但终究是顺应了历史潮流,激发了工商业群体的力量。
  
  大明中央朝廷的经济制度,明显比地方割据地区更优秀。
  
  朝廷的军饷更充足,军队作战能力相对更高。
  
  再加上还有顺国和清国这两个外部的威胁,所以地方封建贵族也没有造反的胆量和动力。
  
  所以这個散装大明就这样凑合着维持了下来。
  
  大明对中南半岛和南洋的开发,也是皇帝代表朝廷和封建贵族合作完成的。
  
  最后得到的绝大部分土地,也是皇帝和封建贵族讨论着分配的。
  
  本来应该归属于朝廷的部分,也没有全部划归朝廷直辖。
  
  而是将很大一大部分继续封给了后来的皇室子弟。
  
  封建贵族极力鼓动皇室在新拓之地继续分封,推动分封制度成为大明的新传统。
  
  这是为了避免中央朝廷集中掌控更多的土地和人口,进而有力量削藩。
  
  现在大明内部的封地边界,纵横交错,互相嵌套,犬牙差互,看上去神似同时代的神圣罗马帝国。
  
  大明国内这种极端分裂的局势,也是三国割据能够持续存在的重要原因。
  
  但是这种局势显然是无法永远维持下去。
  
  因为大明的社会结构已经变了,已经不是传统的东方古典帝国了。
  
  崇祯皇帝重建了南明朝廷,并且在南京主政四十余年,把鼓励工商业变成了新大明的基本国策。
  
  后世的大明皇帝虽然没有崇祯皇帝的认识,在思维和政策上多少有些开倒车的倾向。
  
  但是崇祯新制已经持续了四十年,已经形成的新的既得利益者群体,新制本身已经变成了既定事实。
  
  就算是杀几个利益相悖的激进派大臣,也已经无法扭转大明工商业的全面发展,工匠和商人的社会地位全面提升的大趋势了。
  
  大明的这种状态已经维持了一百二十多年。
  
  按照前世的历史学上的习惯性说法,此时的大明中央朝廷直辖地区内的工商业高度发达,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厂遍地都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夜的命名术 回到九零,她在外科大佬圈火爆了 我用闲书成圣人 凌天战尊 这个明星很想退休 逐道长青 重生之将门毒后 我家娘子,不对劲 星门 玉无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