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大明不革命 > 第二章 开历史的倒车

第二章 开历史的倒车

第二章 开历史的倒车 (第1/2页)

在大明皇帝朱仲林的眼中,自己新得的这个孩子绝对是个天才。
  
  朱简烜在八个月的时候,就已经能够清楚的呼喊父母了。
  
  出生刚满一周岁的时候,就能够说出成句的话了。
  
  同时对书籍表现出了超强的兴趣。
  
  在身边有人看书的时候,他都会非常好奇的跟着看,还会询问书上的字是什么东西。
  
  朱仲林亲自解释了几次之后,就专门安排了几個识字的宫女,朗读各种书籍上的内容给朱简烜听。
  
  朱仲林很快就确定,朱简烜最感兴趣的书是历史类的,特别是崇祯朝以后的大明和世界历史。
  
  然后就是朝廷现有的刑律和日常公文,以及涉及到民间具体事务消息的报纸。
  
  这么小的孩子不但喜欢历史,还对严肃的律法和民政感兴趣。
  
  这让朱仲林这个皇帝更加的惊叹和欣喜。
  
  朱简烜听书的同时也自己看书,很快就认全了书上的绝大部分文字。
  
  那就是自己前世最熟悉的标准汉字,也就是俗称的简体字。
  
  只不过朱简烜没有马上表现出来,故意用了差不多一年的时间,才展现出了可以独自看书的能力。
  
  在刚刚两岁半的时候,朱简烜自己主动要求后,开始在老师指导下练习写字。
  
  到朱简烜三岁半的时候,就已经能够写出非常周正的文书了。
  
  普通孩子十岁的时候都未必能做到这些。
  
  以至于,朱仲林在朱简烜刚满四周岁的时候,就要开始考虑自己这个天才孩子未来的安排了。
  
  不过朱仲林不知道的是,四岁的朱简烜自己也已经开始规划自己的未来了。
  
  朱简烜现在已经基本弄清楚大明朝是怎么续命成功的了。
  
  按照自己听到和读到的史料,崇祯十七年以前的大明和世界历史,与自己记忆中的那些基本一致。
  
  但是一到崇祯十七年,历史就开始出现明显的偏差。
  
  崇祯皇帝一改往日的犹豫不决,突然非常坚决的要求朝廷立刻南迁。
  
  但是很大一部分官僚和几乎所有勋贵仍然极力反对南迁。
  
  朱简烜判断,这应该是因为朝堂的官员和勋贵们的关系网和利益链都在北方。
  
  他们跟着朝廷突然迁到南方之后,就要在别人的地盘上重头开始经营了。特别是勋贵武官几乎变得一无所有了。
  
  不过当时李自成已经在西安登基称帝,然后很快就挥师出关,直奔当时北京城而来。
  
  李自成一路上势如破竹,沿途大量的官员望风归附。
  
  京城的官员和勋贵们收到李自成逼近的消息,终于不得不接受了崇祯皇帝的南迁命令,然后就是一场集体仓皇南逃的戏码了。
  
  崇祯用最快的速度跑到了南京。
  
  稍微缓过了一口气之后,他没有像很多历史穿越小说的主角那样,迅速打出一大堆风格诡异的操作,强行扭转天倾的局势。
  
  而是一边主动对外求和,一边对内大肆封官许愿。
  
  首先跟张献忠谈判,直接给他国公爵位,给他四个义子伯爵爵位,并许张献忠总管四川军政事务。
  
  诏安郑芝龙,也直接给他国公爵位,又封其子郑森为伯爵,许郑芝龙总管福建、东番、琉球军政事务。
  
  对南方各地的官员和将领大规模封爵,让他们回自己老家当总管或者说是领主。
  
  崇祯逐步授予了他们在各自封地的几乎全部权力。
  
  他们可以自行任免当地官员,自行制定当地的绝大部分法律,自行决定和处理当地的所有事务。
  
  他们只需要每年向崇祯皇帝的内帑缴纳一笔贡金。
  
  同时以后也要自行解决封地的所有问题,朝廷不再对封地的安全和盈亏负责。
  
  崇祯这是事实上搞起了分封制。
  
  与此同时,崇祯以追随自己南下的北方官员和勋贵将领为核心,重组了南京朝廷。
  
  这些在南方没有根基的北方人,基本利益与崇祯皇帝是一致的,所以愿意配合崇祯皇帝做事。
  
  也许是因为有崇祯这个正统大明皇帝做主心骨,也许是崇祯开历史倒车的分封给各方力量划定了地盘,客观上限制和缓和了地方势力之间的矛盾。
  
  大明南方各地的军阀、勋贵、官员之间的掣肘和党争没有完全失控。
  
  崇祯组织的南明朝廷勉强维持住了。
  
  另一边,李自成基本上兵不血刃的占领了北京城。
  
  关外的清国早就准备入关争天下,收到李自成占领北京的消息后,立刻起举倾国之力入关逐鹿。
  
  八旗在籍的十岁以上,七十岁以下的所有男丁,全部都要随军出征。
  
  崇祯在跑路去南京之前给了吴三桂一道圣旨。
  
  册封吴三桂为辽国公,并要求其率领关宁军南下,跟随自己去南京。
  
  这应该是想要争取一下吴三桂。
  
  但吴三桂此时已经放弃了大明朝廷,只是在考虑是投降李自成还是要投降清国。
  
  最终吴三桂选择留在山海关,而后投降了清国。
  
  清军和吴三桂的联军,在山海关下迎战李自成的顺军,取得了一场决定性的胜利。
  
  而后,李自成的顺军节节败退,不断向西溃逃。
  
  崇祯主动派遣使节联络李自成,要求其去掉帝号改称大明顺王,大明就愿意出力与其共同抵御清军。
  
  李自成原本是不同意的,但是连续几次战败之后,不得不接受了条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夜的命名术 回到九零,她在外科大佬圈火爆了 我用闲书成圣人 凌天战尊 这个明星很想退休 逐道长青 重生之将门毒后 我家娘子,不对劲 星门 玉无香